可见随着这波二线城市的强势崛起,一线的宝座似乎也不那么稳当了
之前我们写过杭州已经接近一线水平,但除了杭州,其实有更多强二线城市逐渐露头
评论区更是引发了一波讨论

而当我们用脚走过这些二线城市,更能深刻感受到它们中有些真的不甘平庸,正努力站到台前聚光灯下
不夸张地说,此时此刻的它们,也许未来某一天就是彼时彼刻的北上广们
春风十里,鹿先森乐队
01
成都:全国楼市一次绝对的异军突起
这两年我们走过最多的城市就是成都某种程度上,成都确实已经是国内楼市第一城了数据就是最好证明
3年前商品房成交量取代武汉,从此成为全国第一
去年一二手成交双双拿下全国销冠,超过了上海和北京
而今年一季度月均成交2.9万套,超过了上海小阳春的2.3万
无论对比一线还是二线,成都楼市都几乎进入了暴走状态
除了成交量,价格也丝毫不逊色顶尖一线
去年开始成都一手新房单价已经破10万/平了
而今年16.98万/平的单价
不是出现在徐汇滨江也不是翠湖天地,而是成都

3月底的土拍市场上,成都楼面价从1月的3万大步迈入4万+时代别人要走几年的路,它用2个月完成了
未来这块地一手单价大概率也稳在10万/平以上
届时成都一手房已经不能放在单个城市去讲了,而是真正面向全国市场
所以各位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成都?
第一,整体开发难度低相比隔壁重庆,成都平原土地平整,位于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里西岭雪山和龙泉山之间,是西南地区唯一自然呈现的最大平地且基建完善,也给了开发商更大潜力的开发空间,去催生极致的产品力
第二,本质上成都楼市就是一个产品力驱动的市场最典型就是麓湖在大部分开发商放弃水景、空谈社群的时代,麓湖一开始就提出了“赢两次”概念,直接给客户真实交付社区内的水景和社群,把原本的不确定变成了最大的确定因此市场反馈一直很不错2024年成都4000万市场,麓湖一枝独秀


其中川内地级市占2成,川外占比超1成
尤其以“新西兰”(新疆、西藏、甘肃)为代表的城市包括云贵,总占比可达6%

而这个辐射圈的人口总量非常夸张
除了成都本身的2140万常住人口,川内还有6200多万,再加上周边四省,累计接近1.3亿人口
几乎是国内罕见的城市虹吸能力
所以虽然库存来说成都高居全国前排,但真的不愁买家
再加上好产品好政策,去化周期反而来到20个高库存城市中的最低,仅11个月左右
所以我们说成都楼市耐扛,底层逻辑就是这个
02
合肥&贵阳:人口回流省会双子星
今天人口流失成为很多城市的一个隐痛
根据中国社科院研究报告,全国约有180个城市出现人口持续净流出
而最新数据中北京去年减少了2.6万人,上海减少7.2万人,还有重庆、长春、潍坊....都有不同程度的人口减少
这种环境下,却有2个城市能逆流而上:贵阳和合肥
首先人口增量来看
我稍微整理了下2024年统计数据,重庆、北京、上海等都是赤裸裸的负数

一左一右2个新晋小弟,数据压迫感十足
增量上,一线已经整体落后于贵阳这座城市
只看增速,广深也不如合肥
去年合肥人口增速同比上升了1.51%,深圳是1.12%,广州甚至只有0.8%
目前合肥常住人口也首次突破1000.2万人,成为全国第18座千万人口大城
而且不是单纯的数量增加,黑马之所以耀眼
还在于更难得的人口回流
我们团队之前关注过,人口回流的风早早就吹到了合肥
2022年,安徽人口净流入24万名大学生、农民工直接回流120万人
包括这几年走奔他乡的安徽游子,也陆续返回到故乡

身处曾经的劳务输出大省,这座城市的吸引力正在疯狂提升
那它做对了什么?
人口从来不是孤立的数字,东部城市天生有经济产业的优势去抢人,合肥和贵阳有什么?这个共同秘诀就是抓机会的能力
50多年前第一个留住中科大、18年前用80%财政引入亏损的京东方、5年前接住蔚来....
而且不是引进门就不管了,哪怕自己饿肚子也要举全市之力扶持
于是大学赋予了这座城市异常发达的脑力,通过产业投资又逆袭成了国内第一方阵
连带着安徽也站上了全国第一

03
重庆:逆袭上海,成为国内消费第一城
今年1-2月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1亿元,超越了上海的2777亿元
这是重庆首次超过上海,成为全国消费第一城

而对一个西部城市来说,“社零”第一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本质上代表城市经济活跃度这也是为什么重庆是全国唯五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本身消费底子就非常厚,在成为第一之前重庆一直都是老二,仅次于拥有沪币的魔都上海尤其作为网红城市,传统的解放碑、观音桥一直都是重庆“社零”的主要商圈为了促销费,去年解放碑商圈还试点了“即买即退税”政策,吸引爱马仕、Prada、LV、Gucci等奢侈品牌入驻2024年国际奢侈品销售额增长直接超过52%
除此之外,这次重庆之所以能顺利反超,还有一个决定因素
就是县域经济的强势崛起
去年就有4个县级单位挤进了TOP10,且大部分增速超过了主城9区

今年更加强势
1-2月重庆乡村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4.2%,增速超过城镇消费市场的3.1%
总体数据的拉高,让重庆有了赶超上海的底气
可见县域经济池子有多大,家电、汽车、零售、餐饮、文旅....每一个都是巨大蓝海
比如前不久国际网红“甲亢哥”就被投喂了重庆荣昌区的“卤鹅”
带动卤鹅线上销量大涨105%

而这背后,荣昌区很早就开始布局卤鹅产业和消费场景了
不仅开发“卤鹅美食+非遗体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
还在县城规划美食街区、举办“卤鹅文化节”,做卤鹅文创
整个消费场景已经搭建得非常完整
本质上重庆借着这波“消费下沉”的东风,通过建设县域商业体系挖出了更大的潜在消费市场
所以超过上海其实顺理成章
对这座一直长青的网红城市来说,县域经济的崛起也不失为一条新的破局之路
04
武汉: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最大受益者
有人逆袭靠山,有人逆袭靠赌,有人逆袭靠买买买但武汉的逆袭靠的是天赋站在这个天赋之上武汉甚至不需要做太多,东南沿海的资本西进内迁,首选基本就是武汉于是我们能看到2025年1-2月部分万亿城市的迁入量中
武汉净迁入296家,排名全国第一

包括去年一整年也是如此,全国跨省、市迁入武汉市企业5701家
其中很多都是大厂

大部分都直奔光谷产业园而去
比如金山办公之前总部在北京,珠海香洲区也打造了自有产业园,但如今即将落户光谷
所以这些总部奔向武汉的背后,是为了什么?
不可否认虽然如今的武汉没有从前那么耀眼,但却是中国经济发展带不折不扣的十字路口

九省通衢的天赋异禀,5个小时基本可以通达全国核心城市,堪称心脏级的交通站位但武汉也没有干坐着等饭自己端上桌
这些年基础配套、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产业的承接能力提升了不少
别的不说就看光谷,强产业氛围多浓厚不用赘述了

超过欧美、日韩,支撑了全国光电子产业的半壁江山
再加上中部土地、用工等成本普遍低,政策、资源又大量倾斜,对东部沿海企业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大的
更何况这里还有120万大学生人才储备,钻石区位+百万人才,武汉想不赢都难
05
宁波:最被低估的“扫地僧”城市
杭州出了六小龙之后,周边存在感最强的城市变成了隔壁的南京、苏州等
但对本省来说,一哥背后的候选人其实只有一个,宁波
只是大哥风头愈盛的时候,二哥永远低调
所以作为浙江第二城,很多人不知道宁波早已经是万亿GDP城市了
且不仅有钱,更有祖传的真功夫
宁波手握全球第一大港口: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13.77亿吨,连续16年世界第一同时全市的384家制造业重点企业,有110家的主导产品市占率全球第一,262家市占全国第一
以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全国TOP5
这组数字的含金量不必多说
对比杭州的阿里巴巴、六小龙,宁波的港口、制造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更像是这个城市的终极内功
那么问题也来了,这样的内功是怎么练成的?
除了始终如一的城市哲学:务实,我想背后也是这座城市一直在变化中发展
上世纪的宁波帮开创了国内第一家机器轧花厂、第一家商业银行、第一家信托公司....
这些中国工业史上的很多第一,恰好印证了宁波闯过的这一路变化近20年依旧如此

2016年之后又投入科技创新,就在这一时期,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加了23.4%
走到今天,这座制造业拉起来的城市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脊梁
甚至很多人并未意识到,宁波藏富于民的能力有多强
百年宁波帮并未消失,甚至在这个时代也是撬动城市商贸的活跃力量之一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上,宁波共有37人上榜
我统计了500强的名单,很多大名相信各位都听过

这才是真正的造富之城
而这显然不会是终点
对于这座城市,不存在没有更大的前路,宁波就是自己的前路
06
此前我们关注城市,目光主要集中在一线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强二线城市也正在努力站上舞台
今天我们梳理这些城市也并不是真的要和一线城市去比较
而是看到了他们在时代洪流下默默地抓住一个锚点,并为之倾尽全部努力,才有了此刻的一鸣惊人
事实上,很多二线城市在某个产业领域,确实已经远超一线奔向国际了
这些城市的发展路径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而如今越来越多二线城市也在回馈城市里的人
成家立业时可以用极致性价比买到最顶尖的房子、不用背井离乡就能留在家门口工作生活,包括也有接轨国际的消费场景......
在这个时代之下,每个城市一路走来都有自己的个性色彩
而他们的努力也逐渐看到了回报:年轻人不再执着于一线城市,开始越来越多的用脚投票,走向二线
也伴随着这些强二线城市崛起,为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