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费者朱先生就遇到了大数据杀熟。

月24日,在南京河西CBD上班的白领朱先生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吐槽”,早上和同事一起购买的同款瑞幸咖啡竟然差了6元,并且两位咖啡搭子从来价格就不同,最可气的是自己还购买了瑞幸的“咖啡自由卡”,但自己每次都比同事贵个两三元,今天更离谱一杯贵了六元。开始还想是不是有优惠券造成不同,紧接着朱先生请求同事配合自己再买一杯心想这次应该一样了吧?好嘛还是差4元。
回公司后朱先生越想越生气这“咖啡自由卡”买了个寂寞嘛。紧接着找了几个同事打开手机端的瑞幸小程序,发现每个人的价格都不同。以“大西瓜生椰冷萃”为例,最便宜的10.9元,最贵的16.8元。

随后,记者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向瑞幸咖啡的店员求证,店员笑着回答“系统推给每个人的优惠券都不一样,我们也没办法”。
随后,记者就这一情况电话问询瑞幸客服,得到的回复也是系统会不定时发放优惠券,当问及为何朱先生没有收到同样优惠券的时候,瑞幸答复发放人群不同,每个人是不一样的。至于购买“咖啡自由卡”后单杯咖啡竟然比不用自由卡反而贵了1-2元的情况,瑞幸客服解释说是他们的优惠券优惠力度更大。
记者随机又采访了一位刚从瑞幸买完咖啡的王女士,王女士介绍:“我很早之前就发现自己点的咖啡价格比别人贵,所以开了两个号,小号能喝到9.9元的生椰拿铁,而大号却要13.9元,我们公司的小姐妹普遍都有两个号。”

记者在小红书搜索“瑞幸 杀熟”的关键词,能看到大量网友们的“吐槽”。数百篇笔记,基本包含天南地北各式人群但主题基本一样,大都是瑞幸先低后高,买的多了后单价反而变高。大部分笔记作者不是纠结咖啡价格高低,而是瑞幸的做法让长期客户有被当韭菜的感觉,这是他们不能理解的。
网友椒皮蛋发帖表示:
“为什么同一间房间里的两个人,一个推送每日9.9,一个啥都没有?这么明目张胆地杀熟吗?还是说下载了app的就默认是你瑞的粘性用户结晶粉丝了?如果说之前大家讨论的点是因为有地域差别的原因的话,我这个你要怎么解释?精确到个体的区别对待?瑞幸出来解释一下”
网友懒月儿表示:
“我就是被杀熟了,我之前没有换绑定手机号的时候,连小程序和软件里 9.9 的券都领不到,一直都是各大平台团购买的,现在这个手机号也点多了,连着抖音里 99 元十杯的团购套餐也买不到,起价都是 110元。我打算继续注销,去喝一段时间的库迪,要是库迪也玩套路我就去喝别的,刚好我长待的商圈他们咖啡店竞争非常大,我是不打算再去做谁的粉了,他们商战关我啥事,谁便宜我买谁”。
去年11月,中央网信办秘书局等四部门就已发布了《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其中提到,重点整治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等问题,督促企业深入对照自查整改,用实际行动取信于消费者,远离“杀熟”,诚信经营。而政府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大数据使用的边界,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同时,推动建立第三方监管机构,加强对企业数据使用的监督,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明确,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提升优惠促销透明度,清晰说明优惠券的领取条件、发放数量和使用规则等内容。客观如实说明优惠券领取失败原因,严禁以“来晚了”“擦肩而过”等提示词掩盖真实原因。
事实上,大数据“杀熟”并非新鲜话题,但一段时间以来,有些运营平台却依然我行我素,说到底还是利益驱动。这说明,治理大数据“杀熟”不能单凭行业自觉,还须提升监管强度,强化日常的制度约束。
当消费者发现被“杀熟”时,可先和经营者沟通,协商无果后,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