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传的歼-50试飞照片
首先必须承认,沈飞这次的六代机思路,可以说是打破常规、不按套路出牌。歼-50整体采用了极具科幻感的兰姆达翼+无垂尾设计,全动翼尖配合二元矢量喷管,整机无平尾、无传统垂直尾翼,仅靠多达14处可控面和喷管控制飞行姿态。这种极致简化外形,不仅将隐身性能拉满,也确保了机动性不会被削弱。因此,大家普遍以为,歼-50在隐身设计上会尽量避免一切可能暴露的结构,比如传统侧弹舱。
但这次曝光的视频中,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明显凸起的舱盖,位置靠近进气道前方,大小大致与三个主起落架轮胎直径相仿,推测长度在3米左右。根据此前曝光的照片由于上面有两条凸起,猜测可能是预留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天线,因此可能是电子设备舱。但根据新曝光的照片再结合布局分析,这个位置几乎不可能是电子设备舱或进气系统的一部分,那么,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传说中的——格斗弹侧弹舱!

▲网传的歼-50试飞照片
当然,这就带来了新的问题。一般的格斗弹,比如中国的霹雳-10,长度达到3.7米,显然塞不进这么短的舱室。如果确认这里是格斗弹舱,那么沈飞工程师无非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开发一种全新、更加短小的格斗弹;第二,将格斗弹倾斜放置,尾部朝里,头部向外,在发射时整体推出舱外后点火,类似美国F-22那样。
考虑到当前中国在小型导弹研发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比如有望比肩美国“游隼”导弹的新型短程弹,那么开发一款更短、更灵活的自卫格斗弹,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至于倾斜发射的问题,现代高温防护材料早已成熟,F-22都能搞定,歼-50自然也不在话下。

▲F-22侧弹仓内的AIM-9X格斗弹
那么,为什么沈飞要在已经极致隐身的六代机上,继续坚持配置侧弹舱呢?这背后其实是对未来空战形态的深刻理解。
首先,六代机虽然以隐身为王道,但自卫反击能力同样不可或缺。在执行远程打击、指挥无人僚机作战等复杂任务时,哪怕有无人机保护,也难免遭遇敌方突然袭扰。这个时候,拥有快速弹出、锁定、攻击的格斗弹,能极大提升生存率。
其次,侧弹舱发射格斗弹,可以在不暴露主武器舱的前提下迅速应对威胁。主弹舱一般用于挂载远程空空导弹或大型对地弹药,打开一次就暴露一次红外和雷达特征,因此越少开主弹舱,飞机隐身优势保持得越久。而侧弹舱只打开小口径弹舱,动作小、暴露少,属于隐身和机动兼顾的聪明方案。

▲网传的歼-50试飞照片,可以看出座舱非常长,很可能是双座
更进一步,从歼-50本身的设定来看,它不仅要自保,还要通过数据链实时指挥多架无人机作战,比如类似忠诚僚机这样的伴飞无人机。在这种指挥体系下,歼-50自身的武器搭载量并不需要像传统战斗机那样庞大,大部分打击任务可以交给无人机去完成,自己只需负责指挥、引导和局部自卫。因此,小型、高效的侧弹舱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歼-50的这对神秘侧弹舱,到底能搭载什么样的武器?根据现有推测,最有可能的是一种新型小尺寸空空导弹,尺寸控制在2.5米以内,射程大约在20-30公里之间,主打超视距近程格斗或者近防自卫拦截。甚至有传言指出,中国正在研发一种比PL-10更短、但敏捷性更高的新型空空导弹,专为六代机和高密度蜂群空战场景设计。

▲网传的歼-50试飞照片
如果一切属实,那么歼-50的侧弹舱不仅不是“落后设计”,反而是一次对未来空战节奏的超前预判。真正做到隐身不忘机动,自卫不耽误打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六代机思路。
回过头来看,歼-50的整体设计思路,从兰姆达翼、全动翼尖,到二元矢量喷管,再到侧弹舱,几乎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沈飞对于六代机作战理念的深刻把握。既追求超机动性,又保持极致隐身;既能在亚超音速中灵活作战,又能快速切换到高超音速巡航;既能带领无人机蜂群协同突击,又能独自穿越重重防御网。可以说,歼-50不是简单的战斗机升级,而是整个航空战斗体系的一次革命性再设计。
▲网传的歼-50试飞画面,展示全动翼尖
当然了,目前关于歼-50侧弹舱的细节还存在诸多猜测,官方尚未公开确认更多技术细节。但从已有线索来看,未来一旦歼-50正式亮相,必然会带来更多超出预期的惊喜。而且,沈飞这次显然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于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了,他们的目标,恐怕是直接定义下一代空战规则!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歼-50不仅在气动和隐身上领先全球,就连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设计,才是真正让它未来无可匹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