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卡侬什么时候在中国成社区活动中心了?(组图)

一个周末的午后,忙碌了五个工作日的牛马打工人卸下爬犁,在家附近的商圈吃了顿团购午餐之后,迫切想找个不用花钱的娱乐场所消消食。没有太多的消费预算,只有蓬勃待燃烧的过劳肥脂肪,将人导向一个最佳场所:

迪卡侬。



大众印象中的迪卡侬一直是不收门票的成年游乐园。

这场有趣的免费体验,不仅在于可以无限试玩里面的运动器械,还有一种寻宝的刺激,能随机被一些不起眼小单品的价格吓到,分分钟上演现实版的“夺宝奇兵”。

最后实在玩累了逛热了,“大手一挥”花2块9买瓶迪卡侬矿泉水,薪水貔貅愉快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但以上一切设想,都在再度光临迪卡侬后发生偏移。

看着入口处穿背心开练的大爷,心里生出一句:这是给我干哪来了?



1
迪卡侬帐篷里的不可说之谜

过去的“成年人乐园版·迪卡侬”,就像晚上路过必须上去打两把秋千的公园。

可以随机跳上店里的试用自行车和滑板在室内穿梭,就能轻松获得一种近似拥有私人领地的体验。

体验过这种感觉的人,再进到今天的迪卡侬像一脚踏进了平行世界。

这里不再是一家服务于运功人士的商店,而是分别集齐了老年活动室、工人文化宫、一家三代共享天伦之乐、室内露营遛娃睡午觉的综合商业体。

几个简单的关键词:迪卡侬,帐篷,小孩哥。

就能串起一个证据链条完整的惨痛事件。

每个假期,都注定要有至少一个小孩在展示帐篷内上趟大小号。



过去逛迪卡侬,钻进帐篷里躺一下是穷鬼逛门店必打卡项目之一。

平时没有户外露营的时间和体能,这就是最接近户外出游的瞬间。拉上帐篷拉链,外面可以是川西也可以是喀纳斯。

成人乐园的消亡,从第一次拉开帐篷拉链,里面惊现一个熟睡的家长开始。



那些在露营展示区绕来绕去的迪卡侬员工,最担心的还真不是体验区被长时间霸占。

他们会状似无疑的,反复扫视小孩哥姐们手里过家家的道具,留神里面有没有被他们新拆开的望远镜、放大镜和乒乓球。

现实总让人防不胜防,某时某地某门店,一个迪卡侬员工探头查看一家四口光临过的展示帐篷,心碎突如其来又无声无息。



如果看到几个迪卡侬店员接到暗号后迅速走向一个共同的区域,十有八九刚有一个小孩没憋住。

值得所有人注意的一个信息,所有迪卡侬在售的水壶、水杯、露营必备的锅碗瓢盆等容器都应当是空的。

永远不要深究更不要好奇,货架上运动水壶里的不明液体究竟是什么。



倒退几年,下班或周末去迪卡侬还能算得上隐形玩法,到今天,哪怕真要到迪卡侬买点什么东西,恨不得让自己变成隐形人。

过去,出租房买不了也放不下的迪卡侬蹦床,是很多人定期要去蹦一蹦的精神玩伴。

现在再光顾迪卡侬,所有室内可玩的运动器械都要靠抢,而且能不能抢上是一回事,抢上了蹦上了,一起一落之间还需要面对无数小孩的凝视,和小孩奶奶“这么大人还要和小孩抢”的莫须有指控。



当然人人都有在迪卡侬门店体验的权利。

但在体验的人开始越来越多后,也要接受被突如其来飞盘命中脑袋的宿命,和被随机跳出的小孩绊倒后遭受反讹一笔的随机性。

迪卡侬已经成为亲子乐园最大竞争对手,毕竟所有年龄段都对不用花钱的地方有着同等青睐。



在门店骑自行车正常,但人多到水泄不通程度还在骑自行车的,只有障碍越多越兴奋的小孩哥。

他们心里默念“阻挠我的人事物越多只会让我更强”,然后在腾挪转动中随机撞上一个什么也不买,只想饭后消消食的穷鬼顾客。

每个周末,迪卡侬都会批量诞生出一堆儿童事故车。



2成年人乐园的沦陷

成年人乐园和成年人生活一样,都是逐渐被现实一步步腐蚀沦陷的。

在迪卡侬的官网的品牌文化简介中,提到创始人米歇尔·雷勒克曾说:你向客户提供建议时,要把对方当成你最好的朋友,保持真诚和坦率。

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没有权利对客户说不。

不知道让老米到一家驻扎在老社区老商圈中的迪卡侬来看一眼,他会不会恨得抽自己两个嘴巴。

现实情况中,有没有权利说“不”是一回事,说“不”有没有人听,是完全另一回事。



能被偶尔登门顾客注意到的,只是成年人乐园覆灭原因的冰山一角。

在迪卡侬工作的蓝血打工“侬民”,每天都在被高频反复攻击最薄弱的心理防线。



过去迪卡侬兼职还能算得上半工半玩的游乐园保安;

现在当侬民,更接近负责在暴雨天拖地的苦命清洁工。

当你觉得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做无用功的时候,可以想想那个刚整理好货架就被人扒得乱套的迪卡侬员工。

虽然工作一天日均两万步打底,最终也算没白忙,维持货架秩序一天到晚,起码自己累着了。

常常自己劝自己“有坚持做这份工作的毅力做什么都会成功的”,整理完一分钟再一回头,凳子上不知道又被谁摞了一堆。



叠不完的衣服、理不完的货,货架上随时惊现一袋被喝了一半的果泥;

更衣室里随机出现的一只袜子和有穿着痕迹的内裤,跨楼层出现的篮球,都在反复挑战侬民岌岌可危的脆弱神经。

也不知道哪位顾客,在无意间看到店员拆开一个新商品作为体验样品,总之在店内人流爆满没有多余体验品的时候,就一定会有顾客人为创造出来几个。

很多全新儿童轮滑护具会在店员不备的时候被偷偷拆开。



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有时叫了迪卡侬小时达,到手后发现有明显使用痕迹,有可能你下单的款式和尺码只有这一件,几个小时前刚从一位体验者的身上被扒下来。

就这样,大家对成年人乐园的最后一丝期待也随之落空。



这里就有必要提到一个关于迪卡侬的购物常识:

能在门店看到的商品就是全部商品,没法去库房拿个新的,因为你已经身处库房。

侬民没有提成,但是投诉真的管用。

两年退换货规则也确实存在。

以上所有规则加在一起,就能产出一套漏洞最强、又是相当一部分人最擅长的组合连招:按闹分配。



还差几天就要满两年质保的登山鞋、撕了膜又有明显使用痕迹的篮球、明显洗过几次的衣服,都齐聚迪卡侬售后的台前。

哪怕没有小票,被反复闹来闹去总能有解决方案。

所有把迪卡侬视作成年人乐园的顾客,第一次在门店看到有人因为退货吵架,心里多少会有点忧虑这家迪卡侬又能开到哪天。



迪卡侬的workshop,一个针对运动器械产品售后维修、修自行车、缠手胶的手艺活部分,在这样的冲击之下,已经开始兼职缝缝补补。

在一位名为“妙手回春X师傅”分享中,可以看出迪卡侬正在努力自救的迹象。



成年人乐园至此正式沦陷,但实际上大家还在早期迪卡侬货架之间玩滑板那天,多少就想到会有这天。

当迪卡侬作为商业空间开始过度承载公共职能,其原始属性必然遭遇消解。大量居民涌入迪卡侬的那一刻,就注定商品试用会沦为“公共福利”的结局。

由一个能让大家撒欢玩一阵公共场所,变更为社区居民提供娱乐、健康、文化、社会事务的社区活动中心,还不是会收很高物业费的那种。



曾经成人乐园时期的迪卡侬,最吸引人的点在于有能让人爱上运动的神奇魅力。

一个人无论平时有没有运动习惯,进了迪卡侬都心痒难耐,每个运动器材都是一个被简化的游乐项目。

如今的迪卡侬,当你走进其中,也变成了体验项目的一环。站在被挤满的门店和熟悉的体验区之中,差点变成旁边小孩的箭靶子。

光临迪卡侬的乐趣在断崖式下跌。

有天心血来潮想再去买件29.9的打底半袖时,发现那家迪卡侬门店最终还是没能逃得了倒闭的命运。



不是没有人想过高呼过“还我迪卡侬”,但改变不了这里成为社区活动中心的命运。

在这一波波新顾客涌入迪卡侬的同时,老社区也不再是过去的样子。

走进今天的老社区,过去拖家带口常出没的休闲娱乐集散地,都已经逐渐变成开满咖啡店、美式汉堡、贝果工坊的local打卡集群。

消费角色和空间的转化对所有人都是场考验。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都是走出各自熟悉环境的空间难民。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