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首次 美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增加了(图)

罕见的一幕出现了。

美国知名民调机构和智库(Pew Research Center)近日发布的一份最新调查报告显示:

5年来首次,美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增加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信号。关税战,为什么反而提升了美国人对中国的好感?

1

颇具戏剧性的是,就在报告发布前两天(4月15日),白宫官网刚刚更新了“232条款”关税事实清单,以中国反制措施为由宣布对特定产品加征最高达245%的惩罚性关税。

这种突破经济学常识的极限施压手段,却没有成为激化民间情绪的助燃剂。

皮尤的数据呈现出的图景是:

2025年,对华持负面看法的美国成年人占比从2024年的81%降至77%,将中国视为“非常不友好”国家的比例,更是从43%骤降10个百分点至33%。

在“谁是敌人”的认知坐标上,认定中国为“敌人”的受访者比例也从上年的42%回落到33%。



若将观察周期拉长,这种“温差”愈发明显。

在“最大威胁来源”的选项中,虽然仍有42%的美国民众将中国列为首位,但这一数值较2023年已缩水8个百分点。

值得玩味的是,这种民意的“软着陆”恰与华盛顿政治精英的“鹰派合奏”形成微妙错位——国会山接连通过涉台法案、五角大楼持续强化印太军力、商务部对华技术封锁层层加码,但民间对华负面情绪却出现五年来的首度松动。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戏剧性的变化?

2

事实上,民意寒暑表的微妙波动,恰恰是多重现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数据,来自今年3月24-30日对3605名美国成年人进行的调研,此时的华盛顿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被内部离心力撕扯得步履蹒跚。

马斯克领导政府效率部开展“政府瘦身运动”,大幅削减联邦开支、大规模裁减联邦雇员,引发广泛质疑。

美国抗议活动频发,还蔓延到欧洲多地。抗议者高举“美国怎么了?”“停止伤害人民”等标语牌,表达对政策混乱的愤怒。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识到,当关税大棒挥向中国时,最终砸中的其实是自己的钱包。

民调显示,有52%的美国人认为关税对美国不利,53%觉得关税会对自己个人产生负面影响。这与2021年的民调结果变化很大,当时大多人认为关税对个人影响有限。

实际上,加征关税将直接推高美国进口商品价格,尤其是生活日用品、电子产品等消费品价格将明显上涨。比如2018年特朗普对洗衣机进口征收50%的关税就导致洗衣机价格直接上涨了约12%。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无党派智库)估计,由于加征关税后的价格传导,最终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将承担90%以上的关税成本,新关税将降低美国人的收入,对最贫困的五分之一人口的影响约为4%,对最富裕的五分之一人口的影响约为 2%。中等收入家庭的典型收入每年将损失约1,700美元。

而美国进步中心(中左翼智库)采用不同的方法估计,中等收入家庭的损失为 2,500至3,900美元。

遍布美国各地的民众大规模示威游行和部分抢购行为,既是美国民众对特朗普政策不满情绪的表达,也是对物价上涨影响自身利益的担心。

关税战不得人心,可见一斑。

3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调查结果显示:

年龄在18至29岁之间的年轻人对中国的负面看法,显著低于年长一代。

比如在6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70%的人认为中国对国家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相比之下,30岁以下的成年人中,只有46%的人持相同观点。

美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多数是冷战时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留有意识形态对抗的历史记忆。他们更容易将中国视作一个竞争对手或者威胁,尤其是在美国媒体的塑造下,形成对中国的敌视情绪。

然而,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的成长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变。过去几十年,中美两国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多,年轻人看到更多的中美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年初,由于TikTok禁令的影响,大量自称“TikTok难民”的美国网民投奔至小红书。中美两国民众之间催生了“不可思议的化学反应”,出现了“中美大对账”。

前段时间,美国顶流主播“甲亢哥”火遍全网的中国行,更让无数美国网友和他一起感受中国的科技、文化和自然景观,认识到真正的中国。

在许多美国年轻人眼中,中国并不是冷战时期“敌人”的代名词,而是一个正在崛起、充满活力和变化的国度。



皮尤调查还显示,73%的美国人认为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增强。也就是说,大多数美国人已经承认中国崛起。

从贸易到科技,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也让一些美国人重新评估中国的角色,降低了单纯的敌意。

4看到这里,确实让人有些意外:美国舆论真的开始自打脸了吗?

其实未必。民调上的“剧情反转”,或许恰好证明一句话:谎话说久了会穿帮,对手一味宣传猛打中国的时期正在过去。

对此,我们依然要保持冷静。

归根结底,真正决定中美关系走向的,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中国人民的意志。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