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音速“航母杀手”项目被取消

美海军“高超音速空射进攻性反舰武器”概念图
美国《海军新闻》网站率先披露了美国海军高超音速武器项目被取消的消息。美国海军无人航空与打击武器项目负责人斯蒂芬·特德福德少将在声明中表示,受预算限制影响,美海军取消了“高超音速空射进攻性反舰武器”项目工程研制阶段的招标计划。他还透露,“由于预算限制,无法在计划的交付时间内部署新功能”,并表示“美海军致力于投资远程火力以实现国防目标,将优先考虑升级部署在美国海军‘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和空军B-1B战略轰炸机上的AGM-158C‘远程反舰导弹’”。美国军工巨头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随后也证实,“‘高超音速空射进攻性反舰武器’项目已被搁置”。

挂载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的美空军B-52轰炸机
美国“动力”网站“战区”频道称,美海军2022财年预算中首次披露“高超音速空射进攻性反舰武器”项目,当时它被称为“进攻性反水面战武器增量2”。随后在2023财年预算申请中,美海军将其正式更名为“高超音速空射进攻性反舰武器”。由于此前五角大楼对反舰导弹投入不足,美国海军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老式“鱼叉”系列亚音速反舰导弹。为应对未来大国冲突,美国海军急于获得新一代反舰武器,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AGM-158C隐形反舰巡航导弹成为所谓的“进攻性反水面战武器增量1”。但这种导弹全程采用亚音速飞行,突防手段有限,因此美国海军要求研制突防能力更强的高超音速反舰导弹。
《海军新闻》称,该项目旨在快速研制一种可由航母舰载机挂载的远程高超音速巡航导弹,以满足美军吸气式高超音速技术武器化的“当务之急”。“战区”频道称,该导弹可以从不同平台上发射,包括现役的“超级大黄蜂”、F-35C舰载战斗机和研制中的海军版第六代战斗机,美国空军的B-1B和B-21轰炸机,以及美国海军舰艇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和核潜艇垂直发射舱段。同时它继承了AGM-158C导弹的智能化路线规划和目标搜索能力,可选择对手防御的薄弱区域突防,并从诱饵中准确识别目标。美海军未公布“高超音速空射进攻性反舰武器”的具体性能指标,但2023年3月美国海军委托美国雷神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开展该导弹第一阶段研发工作,这两家公司同时也是美国空军“高超音速攻击巡航导弹”(HACM)的研制机构,因此外界猜测这两种高超音速武器可能采用类似的动力系统设计和相似的性能。根据美国空军公布的计划,HACM巡航速度为6马赫、射程约1000公里。
按照美国海军原先计划,“高超音速空射进攻性反舰武器”将于2026年开展飞行试验,2029财年形成早期作战能力,2031财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美国媒体此前多次将该导弹吹嘘为“应对中国海军威胁的关键武器”,认为它可以凭借高超音速飞行和机动变轨能力突破对手防御,同时巨大的撞击动能足以摧毁航母这类大型舰艇。《欧亚时报》称,美国海军取消“高超音速空射进攻性反舰武器”项目,不但影响了美国海军的未来规划,同时也暗示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遭遇了严重挫败。
“美军没有任何现役高超武器”
美国海军学会网站称,4月10日提交给美国国会的专题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美国当前高超音速武器的状况。该报告承认“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已经明显落后于中国和俄罗斯”。
报告称,高超音速武器是指速度超过5马赫,主要在大气层内飞行,具备机动变轨打击能力的新概念武器,分为助推-滑翔类高超音速导弹和吸气式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其中助推-滑翔飞行器首先通过助推火箭达到高超音速,或从近地轨道离轨再入大气层后,利用乘波体或双锥体气动外形产生升力,在大气层内远距离滑翔飞行。吸气式高超音速巡航导弹通常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提供动力,在大气层内高速巡航。曾担任美国参联会副主席和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的约翰·海滕上将形容称,“在其他部队不可用、无法进入或不受青睐的情况下,高超音速武器可提供针对远距离、有防御或时间敏感性威胁(如公路机动导弹)的迅速响应、远程打击选项。”
美国早在21世纪初就启动高超音速武器的研究,作为“常规快速全球打击计划”的组成部分,如今美国各大军种都提出了各自的高超音速武器计划。美国空军主导的是AGM-183A“空军快速响应武器”(ARRW)和“高超音速攻击巡航导弹”(HACM)。其中AGM-183A属于助推-滑翔类高超音速导弹,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负责研发生产,采用较先进的乘波体弹头,全程在大气层内滑翔,最大射程约1600公里,平均速度可达6.5-8马赫。此前美国空军多次利用B-52战略轰炸机从空中发射AGM-183A进行测试,但屡次失败。前三次试射全部失败后,该导弹一直到2022年5月才完成第一次成功试射,但此后又是一连串失败。2024年3月,该导弹进行了最后一次测试,美国空军拒绝透露测试结果。如今美国空军在2025财年没有为该项目申请资金,外界认为它已经“实质性终结”。美国空军另一种高超音速武器HACM属于吸气式高超音速巡航导弹,该项目于2022财年启动,体积更小但研制难度更大。按照此前计划,HACM将从2024年10月到2027年3月服役前进行13次试射,但该计划已经推迟。

美陆军“暗鹰”高超音速导弹
美国海军也有两种高超音速导弹项目。除了被取消的“高超音速空射进攻性反舰武器”外,美国海军还在推进“常规快速打击”(CPS)导弹。该项目实际是美国海军与陆军联合研制,属于助推-滑翔类高超音速导弹,采用双锥体设计的战斗部由一枚两级助推火箭送入预定高度后释放,对远距离目标实施精确打击。根据美国海军的规划,该导弹将装备“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和“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但实际测试也一拖再拖,2024年的评估报告显示,现有数据无法证实该导弹是否已具备第一阶段的基本能力。采用相同技术的美国陆军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代号“暗鹰”的“远程高超音速武器”(LRHW)项目,最高速度达17马赫,最大射程为2775公里,原计划在2023年部署,由于多次试射被取消,部署时间多次拖延,如今已改到2025财年年底。美国国会报告承认,到目前为止,美军依然没有任何一种高超音速武器处于部署状态。
进展迟缓,该谁背锅
美国在高超音速飞行器领域曾一度领先,为何在短短20年内就陷入如此困境?美国《防务新闻》认为,这与五角大楼对于高超音速武器项目缺乏统一规划、投资过于分散有关。报道称,此前五角大楼认为高超音速武器缺乏明确的任务需求,对美军作战能力提升有限,相关拨款长期不足。近年发现美国高超音速武器落后于中俄后,五角大楼又同时上马了近10个不同的高超音速武器项目,极大分散了相关投入的财力和人力。即便经过多次整合,如今美国三大军种仍有多个高超音速武器项目在同步推进。
美国国会报告则将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进展迟缓,归结于“基础设施落后”“战略定位模糊”“管理分散”等因素。报告称,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发基于在极端环境下的空气动力学、材料学等核心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技术难度本身就非常高。例如为承受高超音速飞行时与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现有飞行器的涂层和结构需要重新设计热防护系统,并研制耐高温的新型材料(如陶瓷基复合材料),美国相关技术尚不成熟。美国也没有解决吸气式高超音速导弹必需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稳定燃烧的难题。
更重要的是,美国缺乏高超音速相关的测试基础设施。报告称,2013年美国国防分析研究所提到,美国有48处涉及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关键测试设施,包括10处美国防部高超音速地面测试设施、11处美国防部露天靶场、11处美国防部移动测试设施、9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设施、2处美国能源部设施、5处工业或学校设施,但没有任何一处设施能模拟飞行速度在8马赫以上的大尺寸、长时间气动热耦合环境。例如美国国防部的大部分风洞仅能模拟中低速环境,NASA的风洞虽然能模拟最高22马赫的极限环境,但尺寸太小。目前美国正在改造这些测试设施,但还需要额外的时间和资金。
同时美国航天器测试此前主要依赖本土测试场,但高超音速飞行测试需要跨越辽阔的距离,受地理条件和安全限制,这些本土测试场难以开展高频次、多样化的测试。一直到近年美国才开始对全球1600多处潜在的远程高超音速测试地点进行筛选,最后确定3处选址,分别位于澳大利亚、阿拉斯加和白沙导弹靶场。“战区”频道在报道中提到,美国国防部缺乏能够长距离跟踪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空中监测平台,五角大楼正在将RQ-4“全球鹰”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改为监测高超音速测试的新型平台。该报告还提到,美国高超音速武器的工业基础分散,关键部件依赖多家厂商,协调成本高且易延误。
有意思的是,该报告还认为美国高超音速武器研制进度迟缓,是因为五角大楼的“要求高”。“中国和俄罗斯的高超音速武器大多需要承担执行核打击任务,对于命中精度要求相对偏低”,而美国高超音速武器只承担常规打击任务,因此在技术难度方面要求更高。
美国“防务一号”网站则认为,五角大楼的高超音速导弹项目进展不顺利,是因为“心态过于急躁”。报道描述称,五角大楼轻视了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制难度,以为能快速实现原型设计和测试,然后就开始生产和部署,“美国国防承包商就像当年淘金热潮中的探矿者一样自信满满”。报道称,上世纪90年代美国研制反导系统时也遇到了类似的处境,在没有经过认真规划和预先测试的情况下,五角大楼提出了非常激进的时间表,结果出现频繁的测试失败,反而导致部署延迟。该报道警告说,当年的教训已经很清楚:如果五角大楼认为高超音速导弹很重要,就应该重新规划研制进度,避免重蹈反导系统的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