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首页  新闻速递首页  热评新闻榜  新闻评论公告  72小时神评妙论  即刻热度新闻 
评论人:NBC111 [☆品衔R4☆]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发送时间: 2025年10月30日 23:24:11 【回复】
 回复11楼:中国掌控着全球稀土金属开采和精炼的绝对主导权,尤其在数种关键稀土品类上近乎垄断。这一优势使中国政府扼住了全球贸易的战略咽喉。
但在中国北方,几十年的稀土精炼产生的废弃物倾倒在一个面积达11平方公里的人工湖里。在中南部,稀土矿的开采已导致几十个绿意盎然的山谷被污染,山坡被挖到只剩下贫瘠的红土。
中国为获得稀土行业主导地位付出了沉重代价,多年来,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容许了严重的环境破坏。相比之下,工业化国家的监管更为严格,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不再接受稀土生产造成的哪怕是有限的环境损害,导致中国以外的稀土矿和加工厂关闭。
中国稀土生产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当属包头及其周边地区。包头位于内蒙古,是一座拥有200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它地势平坦,北接戈壁滩。包头自诩为世界稀土之都,但几十年的稀土生产监管不力让这座城市及其人民深受其害。
一个被称为“尾矿库”的人工泥浆湖占地达11平方公里,里面堆存的是把金属从矿石中提取出来后余留下来的废渣。泥浆在冬天和春天变干,导致湖面上飘扬着含有铅、镉以及其他重金属粉尘,据中国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其中包括微量放射性元素钍。
在夏天的雨季,泥浆湖面变成了一层包含有毒物质和放射性钍的积水。这种危险的混合液体从湖底渗漏到地下水层。
该尾矿库在黄河以北10多公里的地方,建于20世纪50年代,修建时湖底没有铺设厚厚的环保防渗层,这种防渗层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了西方国家的行业规范。包头尾矿库面积巨大,重新铺设防渗层不是容易的事情。
政府的环境整治努力帮助缓解了稀土行业的部分健康和安全风险。但中国的学者和其他专家警告说,多年来的不良做法和监管不力带来的环境损害依然存在。
“越靠近尾矿库,污染状况越严重,环境生态风险越高,”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学者在今年1月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指出。
位于北京的部级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去年在一篇研究论文中也发出过类似的警告,称包头地区存在“严重的大气和尾矿库污染”。
包头市生态环境局负责辐射安全监管的办公室曾在2009年警告说,在包头市以北约130公里、位于戈壁滩的白云鄂博矿(这里生产铁矿和稀土元素矿),矿石中的放射性钍“以废渣、废水和(粉)尘的形式排入环境”。一篇2003年的论文发现,受稀土工业环境污染的影响,包头市儿童中存在智力发育迟缓的问题。另一篇发表在2017年的论文发现,包头儿童的尿液中稀土元素的含量仍高达可能对健康有害的水平。
  5 
↓↓↓ 共 2 条评论 ↓↓↓
评论人:榴莲车 [★品衔R5★]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发送时间: 2025年10月31日 0:31:51 【回复】
:
那川普说一年后,美国盟邦产的稀土将用不完,这话能听吗?
3   
评论人:NBC111 [☆品衔R4☆] [个人频道] [个人动态] 发送时间: 2025年10月30日 23:32:17 【回复】
尊敬的审阅人员和品鉴读者:本文是经过严格查阅相关权威文献和资料。 全文数据有据可依,可供查证。
我问你个问题,你觉得中国稀土资源多不多?可能你会随口说,多啊,新闻老提“稀土大国”。我昨天把资源储量和实际消耗量的数据扒了一遍,结果让我心里有点堵得慌。储量虽然还是“全球第一”,但照现在的挖法、用法、浪费法,“大国”这个头衔还能戴多久?
https://q1.itc.cn/q_70/images03/20250721/e8dff0e6c0f04b94a20e7884b40a2f03.jpeg
说实话,我第一次认真查关于稀土的“家底”,就感觉和那些被掏空的矿区一样,心里空落落的。“2020年,中国稀土储量全球占比36.7%,但产量却占到世界的58.3%。”这是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字,怎么翻都一个意思:咱手里资源确实不少,但这么大比例的开采消耗,留给子孙的是个问号。而且,别觉得这是光今年挖得多,放眼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稀土就没歇过,甚至长期单方面“供应世界”,价格比白菜还便宜。这事让人尴尬:被夸“稀土大国”的却被“稀土便宜国”的标签绑定了。
更麻烦的是开采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稀土名字听着高大上,但它不是你想象中镶满钻石的矿石,一开就出,稀土要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才能提取出来。南方矿区那些填满了酸性废水的地方,是“提炼成本”中不被写进账单的一部分。去年有段时间,我特意关注了一下江西几个稀土核心产区的环境报告,结果蛮沉重的。地方环保机构的监测数据显示,这些小厂扔进了多少工业废水没人知道,但地下水严重酸化已经肉眼可见。污染的土壤还能恢复吗?大概得用更长时间证明吧。
你以为光是污染多、资源耗得快就够烦心了?不,还有低效经营这个“老毛病”。中国稀土产业看似体量庞大,其实分散得多。简单说就是小散乱,尤其是在一些南方矿区。根据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中国稀土企业大概超过100家,其中大多数是地方的小规模作坊式开采企业。对比国外,比如美国对稀土开采的政策扶持和高集中度,中国的这些“分散经营”显然在经济效益和技术升级方面难敌对手。稀土开采其实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尤其需要工业和科研端的协作,这种“小打小闹”的模式不整治,结果很可能就是:国内挖资源,国外赚高科技的钱。
国际竞争对手早已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个市场。美国、日本积极投资新产区,培养本土人才,甚至还在几个关键领域研究稀土替代材料。而中国的高端应用仍然依赖进口,尤其是在航天、新能源、芯片制造这些尖端技术领域。记得去年年底,有专家提到一个让人脸色僵住的数据:2022年,中国出口了全世界80%的稀土,却还得花大价钱进口将近六成高端稀土产品。问题摆这里——稀土开采靠我们,附加值却被别人赚。
也不是没看到希望。像安徽和福建,最近几年砸钱搞了一些重点稀土产业园,试图通过集中化管理提高经营效率。这事看起来很有必要。集中园区至少能解决分散经营的低效问题,环保排放上可能也会相对规范些。不过细想还是不够,现在全行业核心的问题,还是需要政策牵头引导,淘汰那些低端小作坊式的企业,扶持头部企业攻关高端技术,像资源回收率和清洁生产这两件事,都等不起了。
不说大话,想做技术革新不容易。前期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这些都在考验全行业和政策导向的承受能力。在资源枯竭和环保忧虑的夹缝中抢时间,得靠一场彻底的技术翻身仗。关键是这场比拼没有B计划。你总不能指望国际竞争对手对你手下留情。
想到这里,我脑子里满是铲车往地下挖、浓浓废气往天上冒、酸水流进河和地下的画面。拿挖土经济换回点钱,长期来看,亏得是环境,是子孙——没人愿意看到这种结局。
这一口稀土饭,咱们还吃得下去多久?
5  7 4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新闻评论原文:美国专家:为什么中国一直在赢得贸易战?(组图)
暂 时 还 没 有 上 榜 的 热 门 点 评
获赞最多的网友评论,将自动推送到留园神评妙论荟萃  



[ 留园首页 ]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C) 6par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