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12楼:多读点书呗
B-21:公开资料把 B-21 描述为“渗透高度对抗环境、具高度生存力”的战略轰炸机(载人),有更自动化的系统与传感器融合,但它不是一个“无人机/全自动杀伤器”。B-21 的自动化更多是航电、导航与减少机组工作负担,并非把武器释放决策全盘交给 AI。
YFQ-44A(Anduril):是 Anduril/美空军无人协同作战样机,厂商与报道强调可在受限链路下执行协同任务,但目前仍处测试/样机阶段,公开报道多为首次试飞与能力演示,不能当成已广泛部署的“完全独立攻击机器”。
X-BAT(Shield AI):公司宣传 X-BAT 的设计目标包含在通信受限或无 GPS 环境下的运行能力,并强调“自主/协同/可牺牲属性”(attritable),但这些多为设计目标或概念证明,具体战场表现、规则与部署仍受政策与实战验证约束。
AGM-158C / JASSM 系列:公开资料显示 JASSM 系列使用 GPS/INS 与成像红外终端导引,另外有地形/场景匹配等手段,使其在 GPS 被干扰时还能靠其他方式完成终端制导,但这与“自由巡视、随时选择任何目标”不是一回事——它们依赖预先规划或特定目标识别特征。
可行的部分:在 GPS/链路受限时,现代武器可以利用惯导 + 其他传感器(TERCOM/DSMAC、IIR/EO)与本地 AI 完成导航、目标识别与“自动化攻击”——尤其是对已知或预先侦察好的静态/固定目标(所谓“fire-and-forget”任务)。厂商与媒体把这些能力描绘得更“无所不能”,所以听起来像“它们能在任何条件下全自主”就会被放大。
Air & Space Forces Magazine
+1
被夸大的部分:在高度对抗、动态、多目标、需区分平民/非战斗人员的复杂环境下,完全抛开人类参与、完全自主地做出攻击决策既技术上有重大风险也政策/法律上受严格限制。公开政策(DoD)明确要求“适当的人类判断/监督”。